延陵镇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汇报
延陵镇
(2018年11月7日)
按照市委“大走访、大调研、大提升”活动要求,我镇利用此次大走访的契机,针对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开展了一次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延陵镇
(2018年11月7日)
一、总体情况
延陵镇目前共有建档立卡户491户,2017年脱贫252户518人,目前尚未脱贫60户107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无劳动能力者人数众多,因病致贫、空巢老人占比较高,脱贫工作难度较高。在走访中,我们通过入户询问、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到,贫困户除去基本生活费用支出外,还有就医药物治疗支出、抚养子女及教育经费支出、房屋修缮费用支出等经济压力。贫困户的经济来源中,申请低保、五保,残疾人扶持、定向对接帮扶等政策支持的经济来源占了大部分,还有一部分是村集体土地租赁、养殖小规模家禽牲畜和种植经济作物出售,以及子女赡养、社会组织捐赠等方式,我镇柳茹村通过为贫困户提供与村集体中草药种植基地联系经济利益挂钩的方式为部分贫困户带来收益。在村集体产业上,目前我镇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个,农业项目1个,服务用房项目1个,粮食仓储项目1个,目前仅有柳茹村的服务用房项目和东皇村的粮食仓储项目实现盈利。赵巷、延陵、宝林和利民共自筹385万元入伙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市惠农科技合伙企业,预计实现年收入72万元。
二、我镇在精准扶贫上的做法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延陵镇聚焦脱贫质量,强化工作举措,坚持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各责任单位和部门统筹发力,发力四个“强化”不断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成效。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扶贫队伍的能力素质决定着扶贫效果的成色和质量。我们坚持把打造一支有工作责任、有专业能力、有扶贫情怀的干部队伍,作为扶贫工作的基础环节,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能力。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和实效导向,针对工作人员业务不精,建档立卡甄别不精准等问题,多次组织开展扶贫人员理论和业务培训。组织3次帮扶责任人理论和业务知识考试,并由党委书记亲自监考,不断提高帮扶责任人的操作水平,提升基础信息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二是强化机制建设。建立精准扶贫每周例会制度,扶贫条线定期向主要领导汇报工作、讨论难题,化解了一批特殊困难群体扶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建立了帮扶责任人定期走访制度和帮扶台账制度,对特殊困难群体登记造册,不断提升帮扶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完善了检查督查制度,镇纪委和扶贫办组织不定期抽查,重点通报扶贫工作措施不力、作风不实等问题,不断查漏补缺,织严织密每个环节。
三是强化结对帮扶。镇江纪委、镇江发改经信委和镇江市城管局等多家单位,与我镇利民、赵巷、大吕三个村实施结对帮扶。我们加强沟通协调,并要求各相关村主动与帮扶单位沟通对接,就特困群体脱贫等精准扶贫中的重点难点,听意见、寻对策、找方法。我们抓住七一、中秋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帮扶单位“一对一”慰问特殊困难群体活动,及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同时,我们为适龄贫困户提供环卫、城管、垃圾中转站门卫等公益性岗位,不断增强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四是强化慈善助力。充分发挥慈善救助的补充作用,以开展“爱心至上、善心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资金募捐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做大我镇慈善分会资金盘子。瞄准因病、因残、因老、因灾等特殊困难群体,实施扶贫济困救助,2017年以来发放慈善救助资金共计32万元。如我镇九里村民沙文广,父亲病故,自己患癌看病花去家中所有积蓄,家庭无法承受高额医疗费用,镇扶贫办得知消息后发动九里村委会等多方援助,对他实施临时救助,延陵如意慈善工作站定期到家中走访慰问,帮助他渡过难关。
三、全镇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各村两委以及挂钩帮扶单位、第一书记围绕脱贫成效探索了一系列办法,落实了有力举措,但总体来讲,全镇精准扶贫工作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贫困基数较大,因病、因灾、因残、因老致贫等特殊困难群体占比较大,全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偏少,除了政府支持外缺少其他固定收入来源,致富增收手段较单一,而且因病支出等经济压力较大。二是村级扶贫项目收益成效不明显,目前主要靠门面房增收,涉农的蔬菜大棚项目和粮食烘干项目等收益较低,同时以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带动贫困户增收效果不明显。一些扶贫项目因缺少“两证”,导致不能进行验收,达不到扶贫效果。三是镇村两级扶贫队伍在工作水平和专业技能上有所欠缺,扶贫“精准性”不够,存在“本领恐慌”。四是工作的政治感责任感不强,思想认识不足,有些扶贫干部把脱贫攻坚工作等同于一般工作,有些扶贫干部认为贫困户有政府兜底就是真正的扶贫了,缺少一个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
三、下一步做法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我镇将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切实增强精准扶贫帮扶成效。
一是抓严动态管理,弄准帮扶数据。组织由纪委、民政、统计、各村书记和会计以及村分工干部等组成的建档立卡信息核查工作小组,定期入户走访,及时更新数据,实现建档立卡户动态精准管理。利用市“三治理一挂牌”领导小组组织对2017年度脱贫户的脱贫结果和经济薄弱村的达标情况开展新一轮拉网式核查的契机,开展2016-2017年度达标成果“回头看”工作,对贫困户采取全面摸排核实、逐户上门入户的方式,进一步核实其家庭人均收入是否已达到市定脱贫标准。另外,按照市脱贫攻坚扶村帮户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镇江纪委调研核查中发现的问题整改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对2018年以来扶贫工作中的7个事项逐一核查、逐一整改。
二是要强化政府托底,夯实帮扶基础。加强建档立卡、五保、低保和残疾保障等对象的动态管理,严格准入和退出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精准性。强化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进一步完善帮扶责任人走访考核细则,健全检查督查制度,重点通报扶贫工作措施不力、作风不实等问题,加强查漏补缺工作。建立健全贫困边缘户返贫预警机制,动态收集全镇贫困边缘户信息,针对突发状况,各级慈善机构应及时介入,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返贫。
三是要丰富脱贫手段,强化帮扶措施。积极引导贫困户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从中获取分红收入、劳务收入或经营收入,最大限度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链脱贫。鼓励机关单位和爱心企业针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更多的福利岗位,增加贫困户固定收入来源,同时引导扶贫资金和社会爱心组织给予贫困户更多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四是要强化项目审核,筑牢帮扶基础。建立村级扶贫项目审查机制,及时清退缩减不合法合规、造成环境污染或收益率低的扶贫项目,镇纪委应牵头对扶贫项目资金的全程跟踪问效,各村应主动学习借鉴其他区域好的做法,复制推广资金使用效率高的优良项目,助力贫困村顺利实现“双达标”。
五是要强化素质提升,强化帮扶能力。通过延陵大讲堂、专题会议、邀请专家讲课、开展谈心谈话等方式,引导驻村帮扶干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等扶贫干部不断加强扶贫政策和业务知识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素质能力,解决扶贫“本领恐慌”问题。
上一篇:延陵镇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汇报
下一篇:学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