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党的十八大在党内深入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了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更好的开展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我们在基层管理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用更适合群众的管理体制去更好的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而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就是要把政府的力量和民间的力量融合起来,使政府组织成为社会管理的主导力量,民间组织成为社会管理的有生力量;使官民相亲,干群相和,同心协力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而奋斗。
当前,和谐干群关系不仅是协调社会关系的突破口,而且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切入点。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和谐干群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和保持社会稳定仍然需要和谐干群关系。因此,和谐干群关系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
一、发动群众,探索社会管理社会化。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既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管理的关键所在。我们始终注重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使社会管理如有源之水,畅流不息。一是要注重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公众参与是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管理的根本途径,要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增强社会管理的活力。在日常工作中,要让干部主动上门为群众服务。党员干部通过上门征集问题,群众想办的事情由上门干部跟踪落实。基层干部要放下官架子,牢固树立“群众第一”的思想,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二是矛盾调解主体多元化。针对人的需求多元化趋势,努力实现矛盾调解主体和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由与群众利益联系密切基层干部,倾听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如果可直接解决,一管到底,实现了群众诉求渠道多元化、便捷化、高效化。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引入第三方协调利益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员的作用。在土地管理、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政策补助等领域,分别建立健全行业性、专业性的调解组织,使各类矛盾得以“分流”,纠纷得到便捷、高效化解。
二、 服务群众,注重社会管理人性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着标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为此,在走群众路线的同时,我们要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更新工作理念,不断丰富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服务群众的内涵。一是民本理念。牢固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观点,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基层管理中,定点开设群众意见箱和各项农村事务公开栏,定期集中和发布,更能有效的确保基层的各项工作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二是服务理念。最佳的社会管理方式是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农村工作中,更要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牢记于心,把服务群众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首要任务,做到亲情化服务,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农村的流动人口比较大,应该成立相应的人口迁入迁出工作小组及相应的迁入迁出机制,更有效的做好群众流动人口工作.甚至为他们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子女教育、居住管理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服务。三是柔性理念。在社会管理过程中要特别体现人文关怀,做到以情感人。在我镇开展的“百村万户大走访”活动中,村官起到了很大的桥梁作用,他们着眼于从小事做起,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下功夫,上门入户与群众交流,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最关心的事情。就目前了解到,群众比较关心农村经济收入,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就业情况.而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出现了空巢老人,劳动力老龄化,使得农村的发展日趋缓慢。村委会要把这些弱势群体作为关注的焦点,真诚帮助,正真感受党和政府给农村人民的温暖。
三、深入群众,促进社会管理科学化。分配一组一员,织好村情民意“信息网”,民情联系全天候。每个村民小组的民情信息员由村民小组长担任,做到村情民意早知道、为民服务早跟上、发现问题早解决。一是民情收集日常化。建立民情信息采集、处理、反馈制,实行民情定期巡查、经常性上门走访,重点了解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社会治安、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利益诉求,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早发现、早报告。二是民情办理高效化。对收集的民情信息由民情信息员向村反映,由村“两委”会综合分析、分类处置。一般事项或咨询类信息,按照对口负责制即知即复;集中性或突发性问题,由村“两委”干部直接负责、专项处理;重要事项或超出村职能范围的,由村党组织书记第一时间报告镇党委政府,通过协调会商或现场对话形式处理。三是民情反馈具体化。建立信息100%反馈、群众100%满意“双百”标准,对个性问题和普遍性问题的解决情况,分别进行单独反馈和集体反馈。对办理结果进行一次回访,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四、贴近群众,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发放一户一卡,开好党群联系“直通车”,为民服务全过程。每户发放“民情联系卡”畅通服务渠道,做到群众有需求、组织有反映、党员有行动。一是群众知道有话对谁说,有事找谁办。按照“方便群众、便于沟通、简便实用”的原则,制作发放“民情联系服务卡”,卡上附有村干部、网格长、镇分工干部联系方式及职责分工,常用便民服务事项和责任人。对群众来电来访实行首问负责制,做到有问必答、有需必办,全面负责,全程跟踪。随着群众家庭档案建立健全,每年定期到低保户,贫困户家慰问。二是群众动动嘴、干部来跑腿。建立以干部为主的便民服务代理队伍,代理服务事项涉及土地管理、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政策补助等方面,基本涵盖了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始于群众需要、止于群众满意。要求党员干部按照“受理、承办、回复”等环节,根据诉求事项的轻重缓急,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同时,建立一家一档,把握民生需求“晴雨表”,动态管理全覆盖。细化服务单元,延伸服务视角,为每个农民家庭建立档案,推进信息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一是建立档案,民情尽现。通过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将农民家庭成员就业状况、劳动技能、收入支出等情况列入民情档案。根据民情信息员定期上报的民情信息,对家庭档案实行动态更新,及时掌握家庭信息变化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民有所难,我有所帮。对困难家庭确定帮扶责任人、帮扶内容和措施,做到应帮尽帮。建立突发应急帮扶机制,对突遭变故等家庭信息,民情信息员在进行调查了解后,及时上报村党组织实施帮扶。三是注重输血,更重造血。全面梳理有创业意向的家庭,由村委会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协调,帮助其创业致富。
当前,农村、农民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但更多的是共性问题。这是矛盾在运动中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始终处于矛盾的深刻变革之中,今天矛盾解决了,明天又会有新的矛盾,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是与人类社会永远相伴相生的过程。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最紧迫的,就是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管理。通过对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的教育,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一、加强群众教育,创新社会管理,是弘扬先进思想文化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冲击着农村,如果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农村阵地,腐朽、落后、庸俗、封建的东西必然会滋生蔓延。只有不断加强对群众尤其是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大局意识、主人翁意识,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才能促进乡风文明,才能巩固先进思想文化的主导地位。因此,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掌握主动权、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影响农村、凝聚群众。
二、加强群众教育,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实现社会和谐,关键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可以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可以增强群众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这些观念对农村和谐稳定是十分有利的。只要农村和谐稳定了,全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三、加强群众教育,创新社会管理,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基础,更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可以说,没有思想觉悟高的农民,就不可能建设好新农村。只有通过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才能使农民的思想观念、文明习惯、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等方面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上一篇: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凝聚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力量
下一篇:党的群众路线之我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