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 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体要求,是顺应我国世情、党情、国情深刻变化形势下的重要决策,反映了党对巩固执政地位、坚持长期执政的深刻自觉。“群众路线是永葆党的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现结合我镇党建工作实际,就坚持群众路线,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谈几点思考。
一、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践行群众路线
践行群众路线,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切实做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是立足基础建服务网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直接形式,就是要建立服务网络、完善服务体系、彰显服务效果。近年来,我们以党建网络建设为抓手,不断织密织牢服务网络,全面建立以“社会管理一网联”、“基层工作一线抓”、“群众服务一点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组织“三个一”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目前,全镇按照居住相邻、人文相亲、便于管理、便于集聚、便于服务、便于活动的原则,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结合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建立健全乡镇机关干部包村到组(网格)、村干部包组(网格)到户、党员包户的工作模式。机关干部每人直接挂钩1个村,联系2-3个村组(网格)、10个以上党员和10户以上群众。目前建立了各类党组织网格150个,253名党员机关干部、132名村党员定额干部联系家庭户2万余户,基本形成了以村党委(总支、支部)为核心、网格党支部(党小组)为主体、骨干党员为结点的农村党组织建设网络。二是立足长效建服务机制。探索建立“情况在一线掌握”、“决策在一线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民情信息收集、处理、反馈机制。按照“多层次、广覆盖”的原则,每个村民小组和网格,都聘请1名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较高的老党员或村民小组长、网格长担任民情信息员,负责收集民情民意。实行民情收集日常化。建立民情每日巡查、经常性上门走访和日记制度,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村党组织定期召开民情信息分析会,对收集到的民情信息科学研判,分类处置。一般事项,由村“两委”主要干部直接负责、专项处理,一般3日内办结;重要应急事项以及超出村党组织职能范围的,第一时间报镇或市相关部门,通过协调会商、现场对话等形式进行处理,力争一周内办结。坚持信息100%反馈、群众100%满意“双百”标准。完善为民服务代理机制。按照“方便群众、便于沟通、简单实用”的原则,制作并向每户农民家庭和组织发放民情联系卡,卡上附有村干部和分工机关干部的联系方式、职责分工以及村域范围内“全程便民”、“代理服务”、“一站式”服务事项和责任人,使民情沟通、为民服务的渠道更加通畅。建立群众来电首问负责制,村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来电需求,做到有问必答、有需必办,全面负责、全程跟踪,对政策类咨询诉求当即解答,对重要民情诉求记入来电记录簿跟进解决。建立以村干部为主、普通党员为辅的便民服务代理队伍,开展全天候代理服务。建立群众诉求事项限时办结制,依照“受理、承办、回复”环节,根据诉求事项的轻重缓急,党员干部在规定服务时限内办理。建立服务考评机制。对于分工党员干部的工作情况及绩效,实行周点评、月讲评、年测评,通过自查、互查和党组织督查,结合群众评议,确定考核结果并公示,作为党员干部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三是立足新形势建服务载体。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途径,明确不同责任主体联系服务群众的具体任务,切实创新与筑牢服务载体。重点以微型党课、农村“党员活动日”、社区“功能型”党组织为依托,强化管理、考核,形成了聚合各类力量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新载体。结合村庄环境整治、集镇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三级联创”、“凝聚力工程”和“三解三促” 等主题活动。适应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新情况,拓宽沟通互动的渠道,通过QQ、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加大与群众的沟通交流,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提升了党组织服务功能,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在引领发展,致富群众中践行群众路线
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要把促进发展,特别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在引领发展、致富群众中发挥排头兵作用,为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和才智。一是以夯实支部堡垒保障发展。深入推进“千企飘红”工程,积极做好企业建支。近3年来,我镇建立了100余家企业支部和22家新经济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建支覆盖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开展“红领”工程,切实加大企业党员发展力度,3年来发展企业党员72名,占发展总量的62%。精心选派指导员到非公企业,深入开展以“支持创业者、关心劳动者”为主题的“凝聚力工程”,通过走访谈心,加强服务,以引导促领导,以个体促群体,以活动促组织,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实现强肌体、广覆盖、求实效,以支部的引领保障企业发展的活力。二是以培育“双强”干部引领致富。坚持“培育”、“扶持”、“管理”三手抓,切实加强“双强”干部队伍建设,选准配优村级领航员。想方设法育“双强”。着重抓好“四个培养”:把经济能人培养发展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双强”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双强”党员干部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目前全镇22个村(居)全部配备了“双强”村党组织书记。齐心协力扶“双强”。对村干部创办的具有一定规模、带动作用强的项目重点扶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如,新中社区党委书记邹泽清创办的江苏乾晨汽配有限公司,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得到了大力帮扶,企业由小到大,快速发展,被列为2013年度市级重点产业类项目。规范管理促“双强”。根据我镇村党组织书记都办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责任分担的模式,明确他们的职责主要是抓发展、抓大事、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专门配备了负责抓党务和村务的副书记,做到“富民有人带、村务有人管”。“双强”村干部的大量涌现,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组织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金桥村在原村党总支书记张雅琴的带领下,相继创办了工业园区、绿化园艺公司和物流中心,由一个贫困落实的村一跃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3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0余元,列于全市乃至全省前列。长春村10名村干部中有8名是“双强”村干部,自办企业8家,其中年销售超5000万元的有3家,超亿元的有3家,延伸配套加工点47家,直接解决农民就业1500余人,切实实现了领富与富民的结合。三是以搭建平台保障助民。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村级党员企业家俱乐部,俱乐部通过对话座谈、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引导会员树立“守法经营、诚实守信”经营理念,构筑企业发展壮大的交流平台,近3年来,俱乐部会员募集资金30万余元,建立帮扶基金,帮助弱势群体,既承担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更体现了党组织的人文关怀。
三、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中践行群众路线
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处于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广泛分布于社会基层,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必须切实担负起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重任。一是突出发展主题抓宣传。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满腔热情地宣传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和经验,生动反映广大干部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近年来,我镇通过报刊媒体、高炮广告牌、简报、横幅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全镇“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特别是丹北镇成立以来,我们按照“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城市副中心、全国一流新市镇”的目标定位,广泛宣传滨江新城规划建设的宏伟蓝图,用共同理想凝聚人心,用奋斗目标激励人心,用发展成就鼓舞人心,充分动员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其中。二是突出农村文化抓教育。围绕农村精神文明状况与农民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存在着不平衡性这一现状,立足丰富农民文化知识,营造农村文化氛围,充分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演出、体育竞赛、花木会展等活动,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百花百味”的文化格局,全面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要突出矛盾难点抓引导。针对社会转型时期和深化改革过程中,因新农村拆迁、土地征用、环境整治等利益关系调整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带来的认识问题,我们深入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健全干部定期深入蹲点村组农户制度,通过走访慰问群众、宣读惠农政策,开展互动谈话、兴办好事实事,同群众真正建感情、立信任、心连心,达到党和政府有呼声、人民群众有回应,让群众情绪在一线理顺、矛盾问题在一线化解、基层组织在一线加强、干群感情在一线加深,引导群众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增强公民意识。
四、在对群众负责,让群众满意中践行群众路线
对群众负责、让群众满意是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原则。在谋划党建工作中,必须拓宽监督渠道,提升监督实效,广泛问计于民。一是以公开公正公平“三公”为施政之本。继续深化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绩效评价体系,及时回应百姓关切、群众呼声,全面推行定时、定点、定题公开,以决策、措施、成果的公开保障集体的公信力。二是以民主决策、民主议事、民主监督“三民主”为施政之策。在镇级层面,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推行重点项目听证会制度,使各项举措融入群众智慧,更加务实管用;开展部门述职、代表述职,邀请群众代表现场评议,加强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从群众评判和意见中看成效、找不足,明方向、定措施,促使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在村级层面,切实完善和推广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以及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四议两公开”法,确保决策和管理科学可行、广泛民主、促进发展、符合民心。
上一篇:“接地气”深入基层 “零距离”服务群众(丹北调研文章)
下一篇:关于开展党员干部参观张雅琴先进事迹陈列馆(丹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