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吕城镇圣旨西路的朱琴华是一位普通的村妇,也是一名平凡的母亲,如今64岁的她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疾病缠身,可她依然被周围人点赞,她一生所吃的苦,她为家人付出的辛劳,不会因为现在的形象遭到忘却忽略,反而日益高大,散发光芒。在她身上体现出的“爱的坚守”、“家的责任”让所有人感动钦佩。
只要有儿子陪伴在旁,无论吃多大苦,朱琴华都笑对人生。
一结婚就成了继母
由于出身贫寒,朱琴华很早就为了家开始劳动,到了29岁才想到个人婚配问题。在那个年代,这样年纪的姑娘算是耽误下来了。几经周折,朱琴华终于在亲戚的介绍下,认识了比她大九岁的男人蒋文跃,并与他结了婚。蒋文跃前妻是因故早逝,留下了一双儿女,这也意味着朱琴华一嫁人就得做继母。都说后妈难当,可更难的日子在后头。“蒋文跃一九六四年服役,一九七零年退伍时,转河南省新乡市地质勘探队。”朱琴华回忆称,由于蒋文跃长期在外地工作,无暇顾及家里,两个小孩只能全部交给了朱琴华抚养。“当时大女儿6岁,小儿子才5岁。”朱琴华说道。
为了不苦了俩孩子,新婚不久的朱琴华就开始忙开了。她每天起早摸黑在田间劳作,还常把俩孩子带在身边下地干活,为了解决家里烧草不足的情况,她从来都不愿闲下一分一秒,趁孩子睡着的时候,还要刨草皮,拾柴火,宁可自己苦一点也不愿让俩孩子挨饿吃苦。
继子意外摔倒入院
一个女人看管两个孩子哪有那么容易,更何况后来朱琴华又生了自己的儿子。为了三个孩子,她忙碌无比。“那时既要照顾自己的小儿子,又要为他们姐弟俩上学准备吃的用的,现在想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挨过来的。”朱琴华叹道。
忙不过来还不是最头疼的,继子的调皮捣蛋才是朱琴华最闹心的,她清楚地记得,那时孩子才12岁,正逢邻居建房上梁,年幼的继子不懂事跑到工地上和人打闹起来,结果一不小心重重地摔在砖堆上,不幸导致肝脏损坏,肝部出现了严重的脓肿,进而昏迷了十多天。这个意外犹如噩耗,让本就要艰难支撑着的家庭,雪上加霜。这时,朱琴华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在病床前陪护了他两个多月。“花了两万多元,在那个年代我们根本看不起。”说到这,朱琴华满脸悲伤。
即便如此,朱琴华在继子的成长过程中也从来没有打骂过他一次。
风光操办俩孩婚事
为了俩孩子,朱琴华可谓费尽心力,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姐弟俩年幼时先后患上了急性肾炎,朱琴华为此多次奔波常州、南京等地寻医问药,积极治疗。一双儿女初中、职中毕业后,朱琴华又四处帮他们张罗生计问题,等到大女儿24岁的时候,朱华琴更是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体体面面、风风光光地把她嫁了出去。
继子退伍回来后,婚姻没着落又遭遇下岗,这时朱琴华比谁都急,她和丈夫商量把积蓄拿出来给继子,鼓励他去学做铝合金门窗,学驾驶员等自谋职业,直至他成家立业。朱琴华为这对儿女费心、费神、费力、费钱,天天为这个家东奔西忙的事例也在周围传开,大家纷纷赞扬朱琴华的同时也对她表示佩服。
亲儿患病背负巨债
辛苦而坚强的朱琴华还经历了多数母亲不曾经历过的煎熬。原来,在她为继子继女操劳的同时,她自己的亲生儿子周岁时却患上了一种不明病症,导致双腿走路颠簸,还伴有间歇性抽搐。朱琴华称,她其实从儿子两周岁起,就开始了漫漫求医之路。“三十多年了,不知道走了多少路,跑过多少医院,花了很多钱,欠了不少债!”朱琴华说,光儿子的医药费就花去近100万,他们家债台高筑,而她自己从未吃上一次安顿舒心的饭,从未睡上一晚安稳舒服的觉,从未穿过一双像模像样的鞋,从未买过一件漂亮的衣服……
为整个家、为所有家人操劳一辈子的朱琴华如今积劳成疾,患有多种疾病,身上多处伤痛,要将十五张药膏贴满全身的疼痛处才能缓解。对于朱琴华的付出,丈夫和儿女们也记在心里,他们都感恩这个甘于付出,坚强生活的女人,是她的坚守给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一个充满信心的未来。
2015年,朱琴华被吕城镇评为道德模范。她的事迹也被多家媒体采访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