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一声声悠长的“卖豆腐”声在吕城镇圣旨西路上一豆腐摊点响了起来,唤起了几代人共同的味觉记忆。摊主张宝清今年63岁,妻子朱美华今年60岁。这对年逾花甲的夫妇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每天都坚守在这里。在当地,说起他们制作的各种豆制品,十里八乡的居民无不竖起大拇指。之所以这样受欢迎,是因为他们制作豆腐的手艺“传统”,是百年前“马氏豆腐坊”传承下来的技艺。豆腐背后不仅凝聚了张宝清夫妇的心血,更是对马家百年豆腐传统制作工艺的坚守。
深巷里的豆腐香飘四方
“别人还在熟睡,我们就起床干活了!”
沿着吕城毛纺厂的院墙,拐个弯走五分钟左右就来到了丁家村19号张宝清的家中。一排平房大概有四五间,虽东西繁杂但被摆放得井然有序,颇有些老四合院的味道。记者来到张宝清家时还不到早上九点钟,原以为会看到很忙碌的老两口,没想到两人却显得很清闲。“我们俩凌晨五点上街卖豆腐,八点不到就卖完了,回来后把制作豆腐的工具清洗整理好,接着做午饭,吃完饭就要赶紧休息了,下午三点还要开始浸豆子等准备工作。”穿着雨衣的张宝清略带疲惫地说道,“每天凌晨两点,人家正在熟睡的时候,我们俩就起床干活了,纯手工劳动费时费力,一干就是四个钟头。”
张宝清的豆腐摊点设在偏僻的后街后弄,说起这个,故事就要追溯到百年前了。张宝清说,现在这豆腐摊点的后面(原新街一号)在百年前开有一家“马氏豆腐坊”,他就是传承了马家人的老手艺。据马氏后裔、今年74岁的马鑫伟说,父亲马火青16岁就跟爷爷在豆腐坊做帮手,至78岁病故。不过让人疑惑的是,马火青有八个子女,而马家传承百年的老手艺却为何传给了张宝清、朱美华夫妇呢?
原来,马火青的豆腐坊生意很好,家中经济条件不错,子女虽多但都能上学读书,长大后选择了更好的工作岗位,都放弃了这磨豆腐的苦行当。但马火青舍不得这祖传的手艺轻而易举地失传,在他晚年身体每况愈下之际,终于说服了排行老五的儿子马鑫华,跟着他做了几年,学会了马家豆腐传统制作工艺,但马鑫华坚持了几年后觉得吃不了这个苦,在与妻子朱夕美商量后,决定让朱夕美的亲妹妹朱美华和妹夫张宝清来豆腐坊学习,这才让这老手艺传了下来。
2000年,张宝清开始学习豆腐制作技艺,这一做就是17年。
传统的石磨和老火灶制作
“看似简单,却一点也不简单!”
说起豆腐的制作过程,张宝清一下来了兴致,言语中也透着一丝自豪。他说,传统手工做的豆腐味道更香浓,豆腐的原材料就是黄豆、水和石膏,要做豆腐,第一步就是泡黄豆,前一天就要开始浸泡,时间大约需要6个小时,他和老伴每天凌晨两点准时起床,把泡好的黄豆捞起来用清水浸一下,然后往磨眼里添水添豆。机器带动石磨转动,雪白的豆浆就从上下磨盘间涌出,清香四溢,汇聚到磨槽里,然后又从槽口泻进木桶。张宝清告诉记者,以前拉磨的要么是人工要么就是靠驴子或马,现在有了机器要省力多了。
做豆腐的工序很多,要用纱布把豆浆过滤多次,去掉黄豆渣,磨好的豆浆一桶桶倒进大锅里,上面荡漾着丰富的泡沫,像一座座小雪山一样泛着纯白色的光。熬熟豆浆后,把豆腐脑舀进一个铺好布的木头盒子里,这可不是一般的盒子,盒子底端是一格格四方的洞,豆腐脑里面的水份通过布和盒子上的洞流走,剩下干干的豆腐脑,用布包好,上面再盖上木板就开始上千斤顶压豆腐了。大约一个小时后,豆腐压好了。原先压豆腐的木盒底部滤水的格子,在豆腐上呈现出一格格的正方形印记,把纱布撕下来,一块完整的大豆腐就呈现在面前了。凌晨5点,张宝清和老伴就骑着三轮车,将热气腾腾的豆腐运到街头叫卖。
“现在有的都是电动磨浆、电式锅炉烧浆,速度很快,但做出来的味道缺少了特别的豆香味。”张宝清说,与流水线制作豆腐相比,他家磨豆浆用的是石磨,烧浆用的是柴火,煮制过程中有一股浓浓的豆香味,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黄豆的原味,吃后让人口齿生香。“豆浆一定要煮沸腾了,然后将配比好的石膏混着豆浆从高处直接冲下去。”张宝清透露,自己制作的豆腐不仅豆香味浓,而且滑嫩可口,这与传承下来的石膏配比和用石膏冲浆的深厚功力大有关系。
老主顾们的喜爱是动力
“我会继续坚守老手艺,但恐后继无人!”
17年来,张宝清一直坚持用“马氏豆腐坊”的传统技艺做豆腐,独特的口感也引得不少顾客慕名前来加工、购买。除了吕城集镇上的居民,周边的一些村民也常常特地赶来买张宝清的豆腐,年逾古稀的黄金华老人家住西墅壁庄村,虽然距吕城集镇有五公里路,但他一早就骑电动三轮车赶来,生怕晚了买不到,他说:“马家豆腐口感细腻,味香嫩软,没有石膏味和豆泔水味(俗称黄泔水)。”每年的最后两个月,张宝清就基本不出摊了,因为他要忙着“应付”上门加工的“订单”。“年底了,不少人家都要加工豆腐,有的自己吃,有的送给亲戚朋友,最远的会送到北京。”朱美华自豪地说,“虽然忙活一天只能挣几十块钱,但被他人需要和把技艺传承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做豆腐是体力活,生活还要日夜颠倒,很是辛苦,现在,张宝清腰椎间会经常性地疼痛,加上他以前在工厂上班时左手食指和中指不慎被绞断,在上海工作的儿子不忍心年迈的父母再受这样的苦,多次劝说他们不要再做了,到上海去颐养天年,但张宝清却始终放不下。“这是马家传了百年的技艺,得有人接着做。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肯学了,如果我轻易放弃,这做豆腐的老手艺就没了。”
“老主顾们的喜爱是我们继续做下去的动力,只要身体情况允许,就会一直坚持!”如今,为了那些已经吃习惯了马家豆腐的居民,无论严冬酷暑,张宝清与朱美华都一直在坚守,但让他们忧虑的是,等到他们年龄再大些,做不动了,这门老手艺就很可能无法再传承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