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丹棉集团党委书记 黄耀荣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丹棉集团的实际情况,我们感到当前把握这一新的执政理念的切入点,就是要注入和谐基因,推进强企富民。只有坚持强企富民,才能撑起一片和谐天地,也只有不断构建和谐,才能保证强企富民目标的真正实现。 一、在维护稳定中打造和谐合力。推进“强企富民”战略,稳定和谐是前提和基础,这对于曾经历过改制风波冲击及后遗症干扰的企业,也许更有切肤之感。一度时期,为了营造稳定和谐的改革发展环境,我们打好了三套 “组合拳”:首先建立健全稳定责任机制,提升全局的整合能力。成立了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的责任范畴,定期研究部署稳定工作方略,适时推出20余项人性化的改革管理措施,确保稳定工作处于受控状态。其次,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机制,提升信息的沟通能力。坚持每半月一次的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对群众意见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同时,通过征集合理化建议活动架设沟通桥梁,有六大类109条来自一线职工的合理化意见,提交到领导决策参考的案头,领导与群众之间出现了共谋发展的和谐互动局面。再次,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提升矛盾的化解能力。一方面我们着眼于维护职工的长远利益,坚定不移地从政策上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技术致富和业绩致富,对拔尖人才每月发放专门津贴;另一方面,妥善处理先富带后富、强势群体带弱势群体的关系,通过建立一部职工求救电话、建立一个帮困基金会等“十个一”亲民爱民行动,把保障困难职工的利益落到实处;通过党支部“十必访”、“五必谈”,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关注群众切身利益,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积极打造和谐合力。 二、在创业发展中积聚和谐实力。“强企富民”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结点,“富民”必须依靠“强企”来支撑,而“强企”需要依靠发展来保证,正如“多分蛋糕”需要“做大蛋糕”的道理一样,因此,从根本上说,发展是最硬的道理,只有始终保持不断创业发展的冲动力和科学健康发展的持久力,才能最终积聚和谐的实力。第一,解放思想激发创业原动力。面对纺织企业劳动密集型和微利型的“软肋”,加上近些年追兵追得更紧、标兵跑得更快的“洗牌”,我们丹棉深感“危机四伏”,变守业为创业、变守旧为创新,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为此我们致力于“洗脑子、拓思路”,举办中层及以上干部“二次创业精神”培训班,并多次组织大家到东部发达地区和优秀民企感悟创业热情,大胆开展观念创新、机制创新、营销创新和技术创新,激发创业创新的原动力。第二,延伸触角保持适度扩张力。在发展过程中破解“有保有压”的难题,做到 “孵鸡生蛋”与“借鸡生蛋”并举,通过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在短短三个月期间就使新增7600纱锭规模形成效益型生产能力,开发区的新项目也以引进战略投资为突破口加快启动进度,同时企业还紧锣密鼓“操盘”资金运作、合作联姻和跨行发展,做好拉长产业链的文章。第三,打造品牌培植核心竞争力。应对后配额时代的竞争格局,抓住企业推行“二级承包”经营机制的契机,集团公司及时出台政策鼓励实施品牌战略,打响提升全员技术技能水平的“素质品牌”、“新奇特优”高附加值的“产品品牌”和“五服务五满意”的“服务品牌”,在培植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挖掘内在创业创新的潜能。 三、在凝聚队伍中激发和谐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现在推崇的和谐,还是一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初级阶段和谐,要使和谐发展到高级阶段,必然要经历一个“物质加精神”的发育过程。就是说现阶段构建和谐,除了物质层面,还要依靠倡导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激发精神层面上的和谐动力,把各种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在周围,为“强企富民”共同奋斗。在这方面,我们要求基层各级党组织责无旁贷挑起重担。首先,把党员凝聚在周围,在以身作则和带领群众上发挥作用。以“责任区”、“凝聚力”和“添光彩”三项工程为载体,着重教育党员以身作则,增强做强做大丹棉的信心和克难奋进的勇气,在灵活经营、严格管理、钻研技术、优质高产、控本降耗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和岗位业绩感召广大职工。其次,把干部凝聚在周围,在创业创新和敢为人先上发挥作用。要求干部以高于常人的思维、高于常人的智慧、高于常人的责任心、高于常人的精神状态和高于常人的工作业绩,把握集团公司的总体决策思路,盯紧销售收入、综合效益和职工收入等硬指标,用超常措施、超常努力在“强企富民”中担纲领衔。再次,把职工凝聚在周围,在爱岗敬业和完成任务上发挥作用。从创新培训考核机制、创新报酬激励机制、创新学习型企业氛围入手,用企业目标激发职工的创业激情,增强职工学习技术、钻研业务、提高技能、贡献才智的内在动力。由于我们重视把“和谐基因”有机注入“强企富民”的实践中,从而营造了企业与职工和衷共济、利益双赢的“和谐”局面。 2005.5.9 | | | 中共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丹棉集团党委书记 黄耀荣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丹棉集团的实际情况,我们感到当前把握这一新的执政理念的切入点,就是要注入和谐基因,推进强企富民。只有坚持强企富民,才能撑起一片和谐天地,也只有不断构建和谐,才能保证强企富民目标的真正实现。 一、在维护稳定中打造和谐合力。推进“强企富民”战略,稳定和谐是前提和基础,这对于曾经历过改制风波冲击及后遗症干扰的企业,也许更有切肤之感。一度时期,为了营造稳定和谐的改革发展环境,我们打好了三套 “组合拳”:首先建立健全稳定责任机制,提升全局的整合能力。成立了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的责任范畴,定期研究部署稳定工作方略,适时推出20余项人性化的改革管理措施,确保稳定工作处于受控状态。其次,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机制,提升信息的沟通能力。坚持每半月一次的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对群众意见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同时,通过征集合理化建议活动架设沟通桥梁,有六大类109条来自一线职工的合理化意见,提交到领导决策参考的案头,领导与群众之间出现了共谋发展的和谐互动局面。再次,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提升矛盾的化解能力。一方面我们着眼于维护职工的长远利益,坚定不移地从政策上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技术致富和业绩致富,对拔尖人才每月发放专门津贴;另一方面,妥善处理先富带后富、强势群体带弱势群体的关系,通过建立一部职工求救电话、建立一个帮困基金会等“十个一”亲民爱民行动,把保障困难职工的利益落到实处;通过党支部“十必访”、“五必谈”,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关注群众切身利益,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积极打造和谐合力。 二、在创业发展中积聚和谐实力。“强企富民”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结点,“富民”必须依靠“强企”来支撑,而“强企”需要依靠发展来保证,正如“多分蛋糕”需要“做大蛋糕”的道理一样,因此,从根本上说,发展是最硬的道理,只有始终保持不断创业发展的冲动力和科学健康发展的持久力,才能最终积聚和谐的实力。第一,解放思想激发创业原动力。面对纺织企业劳动密集型和微利型的“软肋”,加上近些年追兵追得更紧、标兵跑得更快的“洗牌”,我们丹棉深感“危机四伏”,变守业为创业、变守旧为创新,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为此我们致力于“洗脑子、拓思路”,举办中层及以上干部“二次创业精神”培训班,并多次组织大家到东部发达地区和优秀民企感悟创业热情,大胆开展观念创新、机制创新、营销创新和技术创新,激发创业创新的原动力。第二,延伸触角保持适度扩张力。在发展过程中破解“有保有压”的难题,做到 “孵鸡生蛋”与“借鸡生蛋”并举,通过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在短短三个月期间就使新增7600纱锭规模形成效益型生产能力,开发区的新项目也以引进战略投资为突破口加快启动进度,同时企业还紧锣密鼓“操盘”资金运作、合作联姻和跨行发展,做好拉长产业链的文章。第三,打造品牌培植核心竞争力。应对后配额时代的竞争格局,抓住企业推行“二级承包”经营机制的契机,集团公司及时出台政策鼓励实施品牌战略,打响提升全员技术技能水平的“素质品牌”、“新奇特优”高附加值的“产品品牌”和“五服务五满意”的“服务品牌”,在培植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挖掘内在创业创新的潜能。 三、在凝聚队伍中激发和谐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现在推崇的和谐,还是一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初级阶段和谐,要使和谐发展到高级阶段,必然要经历一个“物质加精神”的发育过程。就是说现阶段构建和谐,除了物质层面,还要依靠倡导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激发精神层面上的和谐动力,把各种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在周围,为“强企富民”共同奋斗。在这方面,我们要求基层各级党组织责无旁贷挑起重担。首先,把党员凝聚在周围,在以身作则和带领群众上发挥作用。以“责任区”、“凝聚力”和“添光彩”三项工程为载体,着重教育党员以身作则,增强做强做大丹棉的信心和克难奋进的勇气,在灵活经营、严格管理、钻研技术、优质高产、控本降耗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和岗位业绩感召广大职工。其次,把干部凝聚在周围,在创业创新和敢为人先上发挥作用。要求干部以高于常人的思维、高于常人的智慧、高于常人的责任心、高于常人的精神状态和高于常人的工作业绩,把握集团公司的总体决策思路,盯紧销售收入、综合效益和职工收入等硬指标,用超常措施、超常努力在“强企富民”中担纲领衔。再次,把职工凝聚在周围,在爱岗敬业和完成任务上发挥作用。从创新培训考核机制、创新报酬激励机制、创新学习型企业氛围入手,用企业目标激发职工的创业激情,增强职工学习技术、钻研业务、提高技能、贡献才智的内在动力。由于我们重视把“和谐基因”有机注入“强企富民”的实践中,从而营造了企业与职工和衷共济、利益双赢的“和谐”局面。 2005.5.9 | | | | |
上一篇:关于开展“提高执政能力,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专题学习调研活动的通知
下一篇:找差距 理思路 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