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镇党委副书记 诸葛钰
和谐,是人们最向往的境界;和谐社会,也是人们最憧憬的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农村,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奋力追求的远景目标。在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征程中,在率先跨越、和谐发展的战略中,乡镇中心村的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当前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现状
各地在狠抓农村文明建设的同时,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也正在有序开展并取得一定实效。然而,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却令人深思,大致表现在:1、村庄分布零散,积聚程度低。绝大多数自然村,都依山傍水沿路零散分布,大的几百户,小的仅有几户,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成本高,浪费严重。2、建房缺少规划,整体效果差。农民建房,缺少长远规划,随意性大,拆了茅棚建瓦房,推倒平房盖楼房,许多闲置老房屋,受风侵雨蚀面临倒塌,不仅影响了整体美观,而且占用了很多土地,大量的空壳村随处可见。3、农田支离零散,规模经营小。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房屋像飞地一样嵌入农田中,使得大块农田支离破碎,水系不畅、道路不直,给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带来很多困难。4、基础设施落后,服务功能弱。许多村庄虽然房子很漂亮,但旁边大都堆着垃圾,水塘黑臭,炊烟熏眼,粪池无盖,蚊蝇满院,必要的生活设施短缺,活动的空间有限,农民生活的质量难以提高。
二、缘由
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刻,在美化家园造福人民的时代要求下,加快规划建设乡镇中心村的进程,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群众的要求,就是我们工作的不竭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这是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生动体现。党的先进性,在于能够坚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社会历史条件变化的规律,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实现“两率先”、全面奔小康进程中最为棘手的难题。改善人居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准,优化农村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是党的重托、国家的重任、群众的企盼,是全面奔小康的关键。这是提高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基本保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可耕地匮乏,人均占有资源远远落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煤炭、石油、水、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已经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要让有限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创造尽可能高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利用资源,是当务之急、国家之策。这是巩固农村各项改革成果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家农业税的逐步取消,村组合并的力度加大,乡村机构设置的进一步改革,行政人员的大幅度优化精简,势必对农村工作的内涵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农村人口大量向中心村小城市集聚,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农村的布局只有主动顺应这种形势,才能巩固各项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内容,居住区、商贸区、农业示范区、工业区相对不集中,浪费了大量的耕地,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更挤占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提高了公共服务的难度,影响了农村的协调稳定。
三、思路
按照“村在林中,院在村中,人在绿中”的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区域,集中财力物力,规划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便捷、自然条件适宜、地方特色浓郁、服务功能完善、风光清秀宜人的中心村,以此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丰富农村生活,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和谐新农村。
1、宣传到位。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图片展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大力宣传科学发展的内涵以及节约资源、集约利用的意义。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享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要进行一场旨在改变落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革命。建好中心村,无疑是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最佳汇合点。
2、规划超前。要在区域总体规划和严格控制土地、保持耕地的前提下,各地根据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在促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功能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中心村集中”的要求下,编制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繁荣稳定的中心村布局规划。
3、决策民主。要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下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凡是涉及到村的规划、资金的使用、工程的质量等重要事项,都必须经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通过,做到公开、透明、民主、理性。
4、典型引路。坚持因地制宜,典型示范,选择经济实力较强,基层组织得力,区域位置优越,各项设施较好的村进行重点规划建设,政府在用地、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奖励(除上缴国家税费外,政策性规费如有线电视初装费、电话移机费、电力增容费等一律免收),集中力量,搞好样板,以点带面。
5、分类指导。要充分考虑农村土地的流转,集体资产的管理,失地农民的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及土地置换复耕等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中心村应以区位好、规模大,特色鲜明,历史文化浓厚的现有村庄进行改建为主;以规划新建村庄为辅,村庄选址应考虑地质、水系、基础设施条件和防洪、历史文化、生态保护等要求,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合理的耕作范围,方便群众生产和生活。
6、稳步推进。中心村建设涉及面广、投入资金多,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规划按程序一经确立,就要严格执行,阳光操作,并接受群众监督。在营造集中居住点的同时,严格规范新建房活动,逐步拆除不在居住点的旧房、危房,各项基础设施可按市场化运作,农民建房可到中心村批地按标准自建,也可到开发公司统一购买建造的住宅房。
7、完善机制。各地要有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建管机制,实行群众性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在落实门前三包,户内达标责任制的基础上,户户参加,人人参与,积极探索与精神文明、平安镇村创建紧密结合,以增强农民素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的新型农村建设之路。
上一篇:对医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下一篇:促进农民增收 构建和谐社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