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化集团 周志良
观点提要:
岗位责任感体现在知识技能、思想道德和工作质量这三者的统一上。要为岗位匹配条件相对应的“岗位人”。
“劳苦”不一定“功高”,要大力倡导“尽心尽力尽责”的职业精神,并同时让它在企业的制度文化中体现出来。
在企业视野里,不应该有“懒惰”、“落后”的职工,只有没被激活的职工。应该让每个人都去追求对成就感的满意度,并努力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能够更多地追求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个具有有效激励和约束、体现公平和公正、同时充满人性化设计的企业文化,是双方在文化认同方面的重要选择,也是建立精干、高效企业的需要。
企业职工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认同感是形成企业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职工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认同感便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了。一个稳态的企业组织结构、经济结构和管理结构,需要一个稳态的企业文化结构去支撑。企业与职工应共同具备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认同感,是企业文化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三感”文化的内涵也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梳理出一些有启发意义的东西。
一、充实的岗位责任感体现在知识技能、思想道德和工作质量这三者的统一上
岗位的责任感是作为一个职业人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岗位责任制,属于带有强制性的企业文化范畴,对履行责任制的行为,具有强制性、不可逆性,是“必须这样”,而非“应该这样”,更不是“可以这样”。缺失岗位责任感,是不合格的职工。而“爱岗敬业”不仅仅是一句激情昂扬的口号,要践行好岗位职责,必须具备这样三个条件:
1、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一方面要达到做好岗位工作必须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是与岗位要求相对等的。在这个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两种不利于企业和职工的做法,一是“高配”岗位人才。“岗位人”的知识和技能应与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相匹配,低了不行,但高了也不行。那种“岗位人”“超值”的知识、技能,从资源配置上说,是一种浪费,从稳定队伍上说,也是不利的。二是不能搞“掠夺式”用工。如果“只知挤奶不知喂草”,随着社会的前进,职工的知识、思想和技能就会逐步老化,就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学习型的企业就成为非常必要的了。
2、敬奉必守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劳动者神圣的行为规约,它关系到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荣誉等,渎职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是有区别的,它也带有法的强制性质,严重的渎职行为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如北京同仁堂把“戒欺”的医德,视如命脉,有违者必受责受惩。
3、履行必尽的岗位职责。是“尽责”,不仅仅是“尽心尽力”,是动机与效果、思想与实践的统一,尽了心尽了力但没有能把工作做好,还是不能说“尽责”,换言之,“劳苦”不一定“功高”,没能尽责的劳动会是程度不同的无效劳动。尽责,就是岗位责任全部到了位。责任到位,工作才能到位,工作到位,效率才能到位,效率到位,效益才能到位。这样的劳苦功高,才是名副其实。
一个是知识技能,一个是思想道德,一个是工作质量,三者不可缺一。增强职工的岗位责任感,就应该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地提高职工的文化、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二是要大力倡导六个字的职业精神:尽心尽力尽责,并同时把它在企业的制度文化中体现出来,三是建立卓有成效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职责、工作标准、考核方法等。
二、满足的成就感在价值追求上要进行积极引导
什么是成就?一定要是轰轰烈烈的事业吗?一定要是高价值高水平的事情吗?如这样理解,方向就偏出去了。一个清洁工能不能取得工作成就,获得工作成就感?回答是肯定的。只要他把本职工作做到位,他的工作就有了成就,他就会感受到一种满足和幸福。
一个人的工作成就感,就其价值层次分析,有从低到高的三层:
第一,对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以自身利益为主要价值目标;
第二,对实现企业价值的追求,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主要价值目标;
第三,对实现社会价值的追求,以社会利益、全人类利益为主要价值目标。
这三个层面的价值,可以同时去追求,也可以分层次由低向高求取。
对那种追求实现个人价值,但并不损害企业、社会利益的行为,也与认可,并同时鼓励他们放眼远望,走进人生的更高境界。
对那种只讲个人奋斗,只图个人名利,谋取私利,损害企业、国家利益的行为,予以坚决反对,同时做好这些人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转化工作,取其长处,去其短处,使他们能在满足自我价值需求的同时,多做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的事。
对那种为企业做出出色成绩的人,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并不惜重奖重赏。我们不能过多提倡“默默无闻”的行为,这样做,实际上是对人的价值的漠视,是对一个人成就感的挫伤。在日本,有些企业老板“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无论提出的建议有没有用,提建议者都会受到表扬和奖励,对于产生了显着成效的建议,则给予重奖。这样去激发人的成就感,比大力提倡当“无名英雄”要好,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求他们长久地抛弃个人利益,为社会作无私奉献,是不现实的。
但我们还是要看到,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对祟高人生的价值追求,仍然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存在于企业中的。对待这个问题,应该跳出一个认识误区,即把价值评价的类型简单化地与个体划上等号,把人放到表格里去评估归类:优、良、中、差。用这样一种方法去对待一群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应是多么可笑!这种牛顿物理时空中的机械运动观点可以休矣。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于这样去思维了,结果是从思想的麻木走到行为的盲目。人是一个多面体,一支多棱镜,一块变化的云,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所谓“精英”,身上也有平庸之态,而平凡的人,也会做出令人激赏之举。应该有效地去激发每个职工身上存在的闪光的东西,就好比激光产生的原理一样,通过把电子从低能级往高能级上激发,最终获得能量,放射出优质的光。也就是说,企业要去激发每个人都天生具有的成就感,并努力把它往“高能级”上提升。在企业视野里,不应该有“懒惰”、“落后”的职工,只有没被激活的职工,应该让每个人都去追求对成就感的满意度,并努力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能够更多地追求企业价值、社会价值。
三、身份认同、利益认同和文化认同,让文化认同的感觉接近接近再接近
企业与职工之间,应该同时实现三个认同:
第一是身份认同。企业与职工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过去一直灌输的“企业是家,职工是子女”、“企业是爹妈、职工是儿女”的思想,其实带有东方血缘、亲缘文化浓厚的残余,它是与农业社会、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应该淡出历史舞台。企业对职工,不是无限责任、包揽一切,职工对企业,也不是无限责任、无私奉献、人身依附,双方本质上是劳动合同关系。这种关系是双方认同的基础。
第二是利益认同。从根本上说,是企业与职工各自的利益关系使双方走到了一起。企业与职工,从利益关系上说,它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的两个利益分体,没有完全抛弃职工利益的企业利益,也没有脱离企业利益的职工利益,双方是共生共荣,也是共亡共衰。
第三是文化认同。是双方对企业环境或说企业文化的认同。其核心是价值观,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信仰。它决定着企业行为和职工行为的准则以及是非观,荣辱观,道德观,义利观;其次是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部门关系、对外关系等等。一个讲团结、讲互助、讲尊重、讲理解的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企业稳定和发展重要条件,也是每个人择业时看重的人文因素;第三是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一个具有有效激励和约束、体现公平和公正、同时充满人性化设计的企业制度文化,是双方认同的重要选择,也是建立精干、高效企业的需要;第四是形象展示。职工和企业内部的形象、对外的形象都很重要,良好的形象不仅具有社会辐射力,而且具有内部吸引力和凝聚力。
以上说得这种认同,具有几个特点。一是认同并非属于强制的企业文化范畴,但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二是认同可全部认同,也可基本认同甚至部分认同。当认同是全部认同,就能达到“思想高度统一、步伐高度一致”的境界;当认同是基本认同,也能做到“齐心协力、令行禁止”;如果只能部分认同,双方的合作就出现了危机。三是认同不是单方的行为,是双向的,一方要创造对方认同自己的条件,才能被对方认同。
资本是决定一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但操纵资本流向的是市场,市场是资本幕后的手。那么,人到哪儿去了呢?是资本、市场支配企业人呢,还是别一种情况。这其实是我们经常失语的地方,常常经意或不经意地把人看成是市场和资本的附属物,结果,“跑部钱进”很是起劲,市场策划很是积极,而对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建设积极的企业文化则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没有什么用。这里面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看不到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能量,没有找到这方面的“感觉”,二是缺少对工作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以至使这些手段的效果不明显,结果“头痛怪床歪”,把脏水泼到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本身,三是有些企业因为产品比较适销对路,在市场上顺风顺水,一俊遮百丑。因为效益好,更加相信金钱的作用,或不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放在眼里,或不想去管这“烦人的事”。四是有的人宁可祟拜权势的威力,“关系”的能量,也不愿去做需要耐心、细心和同情心的人的思想工作。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进得深,才能认得清。从企业的“三感”文化的分析,我们应该得出这样几个认识:1、人在企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决定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这儿的“人”,不能仅仅理解为“精英”。2、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都是围绕着人去做的,3、人的问题决不是简单的问题,人的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4、只要认真对待,找到“感觉”,掌握规律,就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5、培育“三感”文化,建立一个有效的思想资源平台,是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主题活动的平台,长期坚持搞下去,也可以把它列为一个辐射中心,以此带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和深入地开展下去。
上一篇:今年“五下乡”活动在延陵镇柳茹举行
下一篇:卫生局党委开展“青年梦•中国梦”爱国主义国防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