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市委宣传部网站!
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发布
  • 关注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发布
    官方微信
  • 关注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发布
    官方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台账管理
首页 > 网络台账 > 理论建设 > 正文

党委中心组学习材料(十一)

发布时间:2014-11-19 16:07:10文章来源: 【 字体:

     2013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为全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小康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提。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多,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三农”工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一、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要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要求,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流通,稳定发展其它农产品生产。
  1.建立重要农产品稳定增产机制。加大力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省和市县粮食生产的责任和分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全省粮食供需平衡、口粮自给。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坚守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严格落实保护责任,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左右,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300万亩以上。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深入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划定永久性菜地,加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健康养殖,合理规划建设苏南等主销区畜禽生产基地,加快新渔船新渔港新渔池标准化建设改造和远洋渔业发展,确保肉、蛋、奶、水产品稳定增长。
 2.完善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机制。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制和运行管护机制。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提升服务能力。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资金政策,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加强防洪排涝和水资源配套工程建设,提升流域性工程防御标准,全面实施全省抗旱规划,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加强农田灌排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强沿海滩涂、丘陵山区、黄河故道、沿江高沙土、采煤塌陷地等后备农业资源开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区及产量10亿斤以上粮食大县,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100万亩以上。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农机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支持粮食烘干设备、农机库等设施建设。实施气象为农服务工程,强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3.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机制。支持农业科技基础性研究,建立农业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推进以设施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技术研发攻关。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推进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科技推广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完善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支持机制,明晰和保护财政资助科研成果产权。以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应用为重点,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水平。推进村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广泛应用。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4.完善粮食收储供应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价外补贴,严格市场监管,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加强粮食产销衔接,鼓励主销区通过多种方式到主产区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实施“危仓老库”改造,加强“数字粮库”标准化建设,提升粮食仓储物流体系现代化水平,推进粮食产业园建设。落实粮食、食用油等储备计划,加强地方储备粮油轮换管理,完善粮油应急保供体系,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保障市场供应。加强粮油质检体系建设,推进放心粮油工程。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增强全社会节约粮食意识,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推广节粮减损设施和技术。
  5.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培育壮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支持产地小型农产品收集市场、集散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产销直接衔接。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农产品网络直销等现代流通业态。健全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强化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引导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到境外开发农业资源、开展生产经营。
  6.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推进县乡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支持标准化生产、重点产品风险监测预警、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支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推进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实施,扎实开展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措施。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体制机制,构建一般农户集约化生产、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7.加快培育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类统计、建档立卡,建立示范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名录制度,完善农民合作社登记和示范社动态监测制度。制定支持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务农和培育职业农民的专门计划,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现代农业领域创业。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就业的青壮年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落实社会保障措施。鼓励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合理确定流转年限,推广实物计价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方式。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工商资本和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农户共赢。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
  8.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区合作、股份合作、劳务合作、投资合作、农业保险合作以及合作社联合社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经济。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引导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入符合条件的合作社,扩大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鼓励政府向合作社购买公共服务。制定实施合作社发展扶持政策,落实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可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量化到成员。支持吸纳低收入农户、弱小农户、困难农户参加的合作社发展。制定农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指导意见。开展综合农民合作社试点。
  9.因地制宜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以农户为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全托管经营、联耕联种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在农民大量转移并稳定就业创业的地区,重点发展土地集中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普遍存在兼业化和纯农户的地区,重点发展合作经营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开展加工、营销、技术、物流等服务,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探索建立工商资本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严禁农用地非农化。分区域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最低指导价,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制。合理把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中经营规模,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不准强制农民流转土地,不能人为“垒大户”。现阶段,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一般不超过300亩。
  10.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强化基层农业农经、畜牧兽医等公益性服务能力建设,激发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活力,加快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和队伍建设。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推动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形式,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范围。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农田灌排等生产性服务。鼓励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合作社负责人、农机手等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业行业协会、技术协会作用。
  11.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发挥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联系农民的优势,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积极稳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将供销社建设成为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做好农资供应保障工作,为农民提供“放心农资”。
 
        

 

 

上一篇:党委中心组学习材料(十)
下一篇:党委中心组学习材料(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