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和“三作为”专题调研报告
孙国林
按照“三严三实”和“三作为”统一部署,9月,我到培棠村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期间,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方式,深入了解培棠村经济社会发展、基层工作开展、农民生产生活以及各项财政管理改革和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等情况,认真倾听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呼声,共同商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措施。通过调研,感到体会深、启发多、收获大。
一、调研情况
1、召开座谈会。9月23日和24日,我在培棠村分别召开了干部群众座谈会。镇财政所、众信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负责人等10多名同志以及培棠村党委村委会负责人、农机手、种粮大户、村民代表、相关企业负责人等近20名同志分别参加了座谈。大家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村庄环境整治、增加农民收入等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座谈。座谈会气氛热烈,大家畅所欲言。通过座谈,拉近了我们和基层干部群众的距离。
2、实地考察。调研期间,我们考察了同辉新能源、万隆科技等村域内骨干企业,深入车间参观生产工艺流程,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另外,还参观了培棠村万亩良田项目、蔬菜大棚、农田水利设施以及敬老院、卫生院、幼儿园等公益单位,并向敬老院和幼儿园分别进行了捐款。
3、走访农户。9月24日,调研组一行5人,分头到培棠村岳金祥、王春凤、毛木清、王秋珍、张大网等5户农民家中,与他们同劳动。劳动过程中,大家与他们拉家常,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宣传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岳金祥是种粮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目前,他一家种粮200多亩,财政安排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均通过“一折通”直接发放,扣除各项成本,每年种粮纯收入超过20万元。村民毛木清,自己平时种1亩多口粮田,丈夫在浙江一化工厂做技术员多年,两个子女均已工作成家,老俩口年收入近10万元。毛木清的邻居老张说:“很久没看到领导主动到农民家里拉家常、问寒问暖了,你们问得细,讲的话很贴心,老百姓爱听,这样的工作方式群众欢迎”。
二、培棠村基本情况
培棠村2010年6月,由7个行政村合并组建,该村共有17个自然村、19个联队、5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9.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00亩,水面3200亩,总人口9500人。经批准,2010年11月,该村设党委,下设7个支部,共有党员206名。
三、村干部群众反映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座谈、走访中,村干部群众认为,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不断改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我们梳理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级集中较多,基层财力薄弱。培棠村集体收入仅50万元左右,主要来源于厂房出租、土地流转、农贸市场管理费及私营企业赞助等。由于村集体经济较弱,很多事想办无法办,村部还是借用的合并前的全州镇政府办公用房。
2、思想意识保守,农民增收乏力。目前,培棠村农民收入渠道主要靠外出劳务、粮食种植和水产养殖等,满足于小富即安,一些土地流转大户对蔬菜大棚、特种养殖等高效农业不敢冒险投资,总体上收入渠道不宽,增收幅度不大。村组干部说,去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上没有报的数据那么多,中间有不少“水份”。像农民收入这些指标数据,要按照上级要求填报,今年的数据同比还要增,村里觉得很无奈、很焦虑,也在想增收办法。事实上,如果没有新的增收渠道,农民收入无法增加,所谓增收只能是统计数据上的增收。
3、水利设施陈旧,村庄环境较差。在培棠村,我们看到,田间的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处于自然开放状态,沟渠中杂草丛生,淤泥堆积,损坏严重。村党委书记张连鹉介绍,这些灌溉设施有些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的,灌溉能力现已严重下降,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水费高。目前,全村仅支渠就有5000多米急需修复,总投资需100多万。由于政府没有投入,老百姓又不愿意出钱,村收入有限而无力组织修整和扩容。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已成了村干部的“心病”。另外,环绕该村的香草运河河床太高,防洪能力弱,需要疏浚整治。走访座谈中,大家反映,农村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工业生产、禽畜养殖以及农民生活习惯等原因造成村庄周边环境恶化。村庄河道水质混浊,多年未清淤,农用船只通行困难,香草河到了夏天就散发出异味。每到粮食收割季节,由于废弃桔杆无法处理,农民图省事,将桔杆就地焚烧,产生了大量烟尘污染。
4、文化设施落后,精神生活贫乏。村民反映,现在农民的生活改善了,但是,农村文化建设没及时跟上,村里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除了看电视以外,很多村民是以串门、聊天、打牌和打麻将等慵懒方式打发时间。村里一些妇女喜欢利用村中的空地跳舞健身,一旦天气不好,就没有合适的地方锻炼。
5、村干部待遇较低,工作热情不高。目前,培棠村书记和村主任年收入为2万元左右(由财政部门统发),联队干部约3000元左右,他们普遍感到地处苏南,生活成本高,这样的待遇太低,还不如外出做小工的。过低的收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另外,“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两委整日忙于应付上级各类考核评比和检查验收,没有把主要心思用于谋发展上,村级自治功能弱化,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强。
6、企业融资困难,经营压力加大。座谈中,培棠村的民营企业同辉新能源和万隆科技的负责人反映,融资难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银行贷款门槛高、成本大,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另外,在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上,上面政策搞“一刀切”,小企业因达不到标准,享受不到政策扶持。这些都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四、加快司徒镇和培棠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此次专题调研,时间虽不长,却使我们了解掌握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内心想法和农村的一些真实情况,给我们以深思和启发。培棠村的发展情况表明,建设一个真实不含水份的、老百姓认可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任务相当繁重艰巨。作为省级机关干部,有责任、有义务扑下身子、沉下心来,了解基层情况,体恤群众疾苦,为基层的发展和稳定献计献策、排忧解难。根据调研情况,结合当地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经大家商量,现就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财政体制,促进财力下倾。“无农不稳”,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以及我省在2020年能否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十分重要而紧迫。建议在新一轮省对下财政体制的研究制定过程中,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按照财权事权相一致的原则,进一步科学合理划分收支基数,明确支出责任,充分考虑农村乡镇尤其是经济薄弱地区乡镇的困难,推动财力下倾,减轻基层压力,增加对包括苏南经济比较薄弱地区在内的村级农田水利、环境整治、农村文化等村级公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2、拓宽发展思路,推进农民增收。一是要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大力推进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当地种粮大户流转承包土地,提高农业生产组织程度。二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鼓励农民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生态农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同时,要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建立农科部门技术人员与行政村挂钩帮扶制度。三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回项目、资金和技术,通过返乡创业富民富村。四是村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创办领办企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富。
3、发挥好村组织作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一是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敢于作为,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以理念的转变带动思路的转变。要抓紧培养年富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加快改变班子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结构。二是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市要根据财力增长,逐步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和村级经费运转标准。同时,要明确工作目标,强化责任考核,建立激励机制。三是针对村规模大、合并不久、情况复杂的情况,要摸清村级集体土地和资产家底,整合资源,挖掘潜力,通过土地流转、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有效途径盘活存量资产,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干部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镇政府、事业单位在行政村范围内的闲置资产,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可交由村委会托管,所得收入纳入村集体收入管理。
4、促进村民自治,完善“一事一议”。要加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学习和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完善一事一议制度,使农民充分享受民主权力,认真履行责任义务。在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动员农民适当出资出劳,增加对农田水利、村庄环境、农村文化等村级公益项目的投入,提高村组织自治能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5、帮助企业解难,促进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杠杆作用,积极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是当地要加强宣传,充分利用现有的财政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指导企业申报项目。二是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利用财政奖补政策,通过直接债务融资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三是在要根据当地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在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项目上,实行分类分档补助。
上一篇: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表
下一篇:“小博客,大教育”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