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导墅镇下琴党总支书记 张建良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导墅镇下琴村党总支书记,我叫张建良。下琴村共有35个自然村,72个村民小组,是导墅镇第一大村。在这样一个大村里,在乡亲们的眼里,谁是最好的人,谁最值得尊敬,在乡亲们的心里,谁是最亲的人,谁最值得铭记?不要民意测试,更不要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我就可以代表下琴村240名党员,7000多名村民大声地说,他就是无愧于“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的张宝生。
说起张宝生,在我们下琴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敬。在一般人的眼里,他从前是一个赤脚医生,之后是一个乡村医生,但是在病人及其家属眼里,他就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华佗,就是一个药到病除的扁鹊,是一个救命恩人。
1974年,张宝生在导墅镇卫生院从师学医,开始了长达近41年的从医生涯。张宝生刻苦钻研医术,除了在导墅卫生院拜师学习,他还向民间医师请教……凡是能提高自己业务的事,张宝生必然充满激情,求师若渴。当时里庄镇元楮村一个叫庄志云的老中医,医术高超,尤其是治疗小孩子肚子疼,往往是一针见效。张宝生多次上门拜师学艺,但是老中医的看家本领独门秘诀哪能轻易外传。果不其然张宝生多次上门请教,不是遭受冷言冷语,就是遭遇闭门羹。挫折面前张宝生毫不气馁,此后几乎是天天晚上登门拜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中医了解到张宝生来拜师学艺回去并不是另立门户为个人赚钱,而是去为乡情们服务的,终于被张宝生求知的欲望和执着所感动,破例收徒,把“真经”传授给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缺医少药,作为一名赤脚医生,张宝生乡下锣鼓乡下敲。为了帮村民找到既有效又便宜的治疗方法,张宝生想到了中草药偏方单方和针灸疗法。他找来汤头歌诀,早记晚背。只要听到民间偏方单方的神奇药效,他都会赶紧翻开小本子,马上记录下来,回去整理研究。为了采集中草药,张宝生跑遍了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农村以及周边的丘陵山区,采集到了中草药超过260种,他还在自家的地里种植中草药120余种,亲尝百草,辨别药物作用,研制各类丸散膏药二十多种。上世纪80年代初,张宝生根据民间药方,经反复试验研制成了中成药“猪胆膏”,用于治疗疮疖肿,治疗效果被方圆百里的百姓称赞。
不花钱,少花钱,治好常见病,张宝生身背药箱,行走在田埂上,用来回行走的脚步为我们编织了农民防病治病的第一道屏障。这么多年来,张宝生服务的卫生室一直是村里人来人往人气最旺的地方。只要看到他在,我们村民遇到头疼脑热心里就不会发慌。
里庄镇有一个叫杨伟星的农民,肺部得了肿瘤,进入了弥留之际,家人已经开始给他准备后事,也不抱什么希望了。张宝生知道了这一情况,前去看望,搭脉之后,说了一句,病人或许还有救!于是他开了一个药方,叫病人家属赶紧去配药!杨伟星的家人到现在都还记得!用了三十多元钱配来的汤药,熬好后掰开病人紧闭的嘴巴,慢慢地喂给病人,一口、两口,一夜、两夜……张宝生几乎不休不眠整夜整夜地陪伴着,等待着生命奇迹的发生。终于在第三天晚上,看到了生命的曙光,濒临死亡的病人竟然翻身了……第六天,病人居然可以自己下床!经过张宝生医生近两个月的治疗、调理,病人一天天地好起来了,后来杨伟星又多活了七年。
70岁的村民常金先不会忘记,自己的老娘活到97岁没少麻烦张医生,因为行走不便,老人头疼发热都是请张医生上门诊断。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张医生每叫必到。”
91岁的姜金华说,每次去村卫生室输完液,都是宝生医生骑摩托车把她送回家。
有张宝生在,我们农村老百姓的小病不自然在话下,即使大病也不可怕。
说起张宝生的医术,导墅镇东泊村张书荣家人不会忘记,张书荣在田间劳作时被毒蛇咬伤,错过了医疗最佳时机,生命已奄奄一息,家人心急如焚,万般无奈。张宝生医生了解到这一情况,他觉得人命关天,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能放弃治疗。他毅然前往病人家里,对病人进行了救治。诊断之后,他亲自采来中草药,让病人内服外敷,进行排毒治疗,整整六天六夜,他不眠不休,时刻关注着病人的伤口,关注着病人的生命体征,直到奇迹终于出现,张书荣的伤口于第六天神奇消肿,神智也渐渐恢复清醒。 于是张宝生的大名不胫而走,被人们称颂为“神医”。
在下琴村,在导墅镇老百姓最愿意听到张宝生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急,病人或许还有救!”
在我们导墅,老百姓只要提到张宝生,无人不赞,无人不夸。因为张宝生不但医术好,医德更高。
64岁的沙庚荣记得,十多年前妻子子宫肌瘤大出血,当时他正好在南京做业务。由于病情严重,必须尽快入院,在得知患者经济困难后,张宝生当即垫付2000元医药费,而且每天到医院帮忙送饭,直到他赶回来。这份恩情,沙庚荣铭记了十多年。
54岁的沈美凤记得,十多年前,她在田里打农药不慎中毒后,在家中都爬不起来了。张宝生医生闻讯赶来,检查病情后当即嘱咐沈美凤赶紧去城里医院治疗。可是当时沈美凤家里没钱,张宝生二话没说,掏出钱来借给沈美凤,还找来车子把沈美凤送到城里医院医疗。
41年来,乡邻看病缺钱,张宝生垫付或借出了多少次,妻子张红梅不知道。外地人来看病没钱,他都说不要紧,然后自己先垫付。张红梅记得,2001年的夏天,一户来自连云港的种田承包户因为没钱买化肥和药水,也来找丈夫借钱。至今,张红梅也只知道这个连云港人叫“老李”。
在我们农村,我们老百姓最怕的就是生病,遇到大病重病和疑难杂症,一个人受罪,一家人遭殃,就是孝子也怕家中长辈久病不愈。但是面对慢性病人,张宝生比病人的家属更有耐心。
导墅镇巴桥村的村民吉汉英老汉的老伴,瘫痪在床三年多了,长年累月靠打点滴、药品维持生命。为此,张宝生也跑了三年多的腿。一个月里最起码有二十多天,张宝生必须在下班后风雨无阻赶往吉老汉家,赶十几里路,为其妻挂水、送药,连大年初一也没有间断。
东邮村的陈老先生,夫妻二人均为八旬老人,双双患病十几年,也是张宝生天天风里来、雨里去,免费为其诊治、送药,服务了十几个年头!
有病有痛找宝生,宝生在,希望就在。张宝生和他的村卫生室担负起了为我们下琴村的村民送医送药的重任,多少年来他把我们下琴村的每家每户,老老少少记在心里,给我们送服务,送健康,送福音,唯独遗忘了他自己。
去年腊月二十八,我到村卫生室去看望他。张宝生坐在椅子上,看到我来了,就硬撑着站了起来,跟我握了一下手。我跟他说,张医生你不要太累了,要好好休息。他说我的病我自己知道,他反而对我说,你血压高也不要怕,你要按时服药,少喝酒,注意劳逸结合,合理运动。听到了这一番话,我百感交集,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一个已经进入生命倒时计的危重病人,想到的不是自己,关心的还是别人。
从2012年被查出患有胃癌,到今年2月23日去世,张宝生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仍坚持给病人看病。他想得最多的,不是如何享受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而是想着还能为别人做点什么。献出了终生献余生。在重病逐渐侵蚀健康时,张宝生做出一个决定——捐献自己的遗体给医疗科研机构。
当医用车缓缓开走时,村民们一传十,十传百,自发地站在道路两旁,目送着张宝生的远行。他们一个个心情沉重,神色凝重,泪水止不住留下来。宝生你不要走,我们下琴村的老百姓需要你,我们舍不得你。
车停不下来,宝生走了,但是我们下琴村人不敢相信。宝生你没有走,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上一篇:张宝生先进事迹报告会材料之三: 张宝生,指引我们的一座灯塔
下一篇:张宝生先进事迹报告会材料之一:仁心良医 医者楷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