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市委宣传部网站!
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发布
  • 关注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发布
    官方微信
  • 关注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发布
    官方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台账管理
首页 > 网络台账 > 理论建设 > 正文

界牌镇中心组学习三

发布时间:2017-07-17 16:07:36文章来源: 【 字体:
时间:2017.3.28
地点:政府前三楼会议室
主持人:范萌
参会人员:全体党政领导
内容:

人民日报评论员: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

——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③

本报评论员
2015年10月29日04: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央政治局会议标定“十三五”规划的价值指向。“13省份公布养老金并轨方案,多地确保待遇不降”“城乡医保并轨已在8省份实行,门诊病种有望增多,结算也将快捷省事”……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密集出台。在“十二五”和“十三五”交汇的时间节点上,这些举措是从过去延伸到未来的承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中央的郑重宣示,贯穿“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始终。4年多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各项民生指标却逆势上扬、全线飘红。建立世界最大的社保体系,为亿万人民生活兜底;破解空前艰巨的就业难题,就业人数达到7.7亿;实行卓有成效的扶贫攻坚,使得全世界每10个人脱贫,就有超过7个来自中国……收入越来越高、负担越来越轻、保障越来越多,用群众满满的获得感、稳稳的幸福感作证,“十二五”走过的这几年,彰显着一个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体现着一个国家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
  站在“十二五”规划的终点瞩望未来,民生建设砥砺前行,也面临着“再上层楼”的阻力、“更进一步”的挑战。一方面,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教育、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需要调和鼎鼐、协调各方的智慧;另一方面,群众期待水涨船高,对公平的更高诉求、对环境的更高追求、对生活的更高企求,这些“发展起来以后”的新期待,增加了民生改善的边际难度。“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未来5年,更需要把民生放在发展首位、贯穿改革始终,全面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收入、社保、食品安全等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
  改善民生不是暂时性的政策安排,而是中国道路的本质要求。从这样的高度,才能理解为什么“获得感”是深化改革的最终目的,“公平正义”是依法治国的最高目标。“十三五”期间,无论经济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不管改革发展遭遇多少阻力,民生建设只会加强,不会削弱;民生改善只会前进,不会停滞。这需要我们继续以“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决心,拿出“决不让一个地区掉队”的勇气,激荡“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的热情,把民生改善书写在时代新的年轮,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向中国梦的里程碑上。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走过90多年风云激荡的岁月,我们党不变的宗旨,是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利益。历史已经证明,我们用奋斗改变了亿万人民的命运;历史将继续证明,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就是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就是让亿万人民与祖国共同成长的过程。
 
 ★ 2016年2月1日至3日,习近平在江西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鹿心社陪同下,来到吉安、井冈山、南昌等地,深入乡村、企业、学校、社区、革命根据地纪念场馆调研考察。
  指出要集中做好普惠性民生建设
  考察期间,习近平听取了江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各项工作给予肯定。
  习近平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上来,自觉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用好。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法、减法一起做,既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又主动淘汰落后产能,腾出更多资源用于发展新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获得更大主动。
习近平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要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安定有序。

 

 

 

 

改善民生是“十三五”规划的首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可以说,小康是对幸福生活的概括,小康社会则是实现人民幸福的中期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党一直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其出发点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人民幸福。
人们对于小康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总量的增长被认为是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甚至是充分必要条件。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我们发现这种认识是有问题的。经济总量虽然大幅增长,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并没有缩小。因此,2002年十六大报告指出,当时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对小康社会的认识随之深化为“全面小康”。
近些年来,收入增长又被认为是实现生活幸福的重要条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反映到了“十二五”规划中。“十二五”规划确定的GDP年均增长目标为7%,比“十一五”的7.5%低,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目标是“高于7%”,比“十一五”的5%高出不少。但我们又认识到,收入增长也不是必然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房价上涨、通货膨胀等因素都会损耗收入的增长,人们用更多的工作时间换取更多的收入,但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却未能同步提升。
我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需要再次深化。虽然经济总量、人均收入与全面小康、人民幸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但并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直接地推动全面小康和人民幸福,而不能冀望这个目标会在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的增长中自然实现,更不能将其作为附属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5月27日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时强调,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阐明了改善民生在“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性。
因此,改善民生将是“十三五”规划的首要目标,实现“增长为本”向“民生为本”转变。这并不是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等原则,而是对这些原则的深化认识。以改善民生为首要目标,要反映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GDP增长目标在“新常态”下将被下调,而反映民生的指标将出现在规划中,例如,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以及物价水平等民生领域,应该有量化的指标。
 
 

 

 

上一篇:界牌镇中心组学习二
下一篇:界牌镇中心组学习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