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真”、“行”、“活”、“用”思想的融合
——马相伯教育思想初探
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市教育局
一、有容无私
马相伯对于教育的“有容”,是一种救国救民的责任,一种时代的责任。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种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大爱深情细致地投入到了学校和学生们的身上。
1.对教育的特殊感情。马相伯先生有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教育救国的情怀。他毁家兴学办教育,源于自己的一个宏大的梦想,即以教育拯救国家于愚昧危难之中。他敏锐地觉察到“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毫无疑问,学校的创办倾注了马相伯的心血,承载着马他对未来的希望,他那种对于教育的特殊感情,真可比父母对于子女,这是常人难以理解、难以做到的。
2.对学生平等真挚的爱。在马相伯看来,学生不论来自何方,也不论其年龄和地位,都应该一律投以真挚无私的爱。“只要他们诚心来学,程度相当,皆应一视同仁,尽量收纳。”他认为,作为实施教育的人,对于学生不能有歧视,不能有不平等,因为学生都是求学者,都是奔着知识来的,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支柱。
3.和学生们在一起。对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马相伯其实是比较淡薄的。他更信奉“亲其师,信其道”,愿意把学生当做朋友,对学生抱以平等和信任,和学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学生们眼中,马相伯是一位校长,是一位老师,还是一位慈爱、有规矩的长者。“我在复旦对于学生非常爱护,非常喜欢和他们谈话,他们在课余也喜欢来同我问答,有了困难,也常来我处给他们解决”(引自《一日一谈·关于震旦与复旦种种 》)。马相伯常与学生同吃同住,日夜滚打在一起,“课余促膝深谈,并肩散步谈话”。这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就能够感受到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然后就能够自觉自愿地、乐此不疲地参与教育过程以及教育活动,形成和谐的、良性的发展。
二、近思归真
马相伯有宗教、政治活动方面的经历,又游历过欧美诸国,对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中国的实际清楚得很。因此,他拥有对教育的独特视角,能够从实际出发审视教育。
1.“真”、“善”是个性发展之本源。“真”,“真实”,就是实事求是,从个人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为形式主义的东西的所束缚。马相伯在办学过程中,极力摒弃形式主义,提倡学生不读死书,不做“冬烘先生”;他认为许多儒家经学形式主义的味道浓厚,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不能给人以启发和思考,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培养,到最后就是教人说谎,不讲真话,层层相瞒,这种危害于个人、于国家而言都是极大的。他在《一日一谈 ·说谎》中直言不讳的指出这种虚假作祟的形式主义的表现和危害:“中国社会受了形式主义的毒太深了,结果必然要随时随地去说谎,在朝廷则欺罔君上,在闾阎则欺罔小民,在家庭则父子相欺,夫妻相欺,不说谎便不能过日子。”最终弄得人民“束手缚脚,箝口结舌”,失去应有的责任心。
这其中,既包含了马相伯对传统经典中糟粕的批判,也充满了他对当时社会教育流弊的高度忧虑。他倡导“惟善为宝,读书便佳”,认为只有遵循客观实际和规律,以“善”作为前提和基础,学生成长才会有一股纯真、清新之气,读书才能获益有长进。
2.科学与人文教育是和谐成长之双翼。马相伯创办震旦,提出“崇尚科学,注重文艺”,充分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互补。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马相伯深知科学落后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崇尚科学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曾对学生于右任说:“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又说:“生计之竞存,不根于实业,实业之发皇,不根于科学,可乎?”
当时中国的教育虽已经有改革的新气息,但宗旨仍为 “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教学内容大多为四书五经,讲解经书,修身论道。马相伯创办震旦学院,课表上直接弃用这些科目,选用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课程,可谓超越时代,胆识过人。
马相伯十分推重西方的人文教育,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12岁进依纳爵公学,直至31岁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期间研修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等),系统学习文学、哲学、语言等人文社会科学。在他看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者并重,相辅相成,能更好地促进一个人的全面的发展,是一个人和谐成长的双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驾齐驱的教育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完整的教育,而他的亲身经历以及自身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3.教学之法要合人心理。马相伯在致陈垣的书信中说道:功课宜合国情,而教授法尤应合人心理。“合人心理”即是合乎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心理感受出发,让学生觉得“有趣”,继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就把教学方法的关注点由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
在教学中,他十分注重方法,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教学生”,更要做到“教学生学”,所以教授之法直接关乎教学效果能否达到事半功倍。在教外语时,马相伯总是从字母拼读教起,以便学生自学;在教数学时,马相伯又试图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便自行研究。除此以外,马相伯还提倡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每星期日举行演讲会,通常由一位学生作演讲,而由另一位学生作评论,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学生们的演讲思辨能力。这种独树一帜、循序渐进的教授方法,受到学生们的拥戴,学生们乐而顾之、乐而学之是可想而知的事。
三、躬亲垂范
马相伯提倡身体力行,以自己的真实行动去带动老师和学生,因此,他常常把自己对教育的思考贯穿于“实干”二字中。
1. 教学工作的实践者。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马相伯执行的是“真教学”。他亲自编写教材,亲临课堂教学第一线,与学生们面对面的交流、交往。《震旦学院章程》中写明:本学院总教习为马相伯先生,精希腊、拉丁、英、法、意等文字,曾奏派游欧米各国,一切功课,皆由马君鉴定。
马相伯亲身参与教学实践,不仅为教师们树立了好榜样,更为他对教育进行思考和革新提供了灵感和依据。
2.学生的人格和学问的引导者。“建殊勋于朝右,树师表于人伦”,这是马相伯所恪守的一个准则。他的终极目标是救国,实施的办法是教育,面对的是青年学生。对学生们直接灌输信仰——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马相伯于言传身教中,感化学生。马相伯擅长演说,只要有需要,他都积极前往,以自己的学识和情感感染在场的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要有所信,有所为;在讲学之余,他并没有荒废对自己的修养,常常静居一室,博览书籍。这些既是他不落伍于时代、能保持青春的激情和胆识的自我修养,更在校园内树立了一个进取向上的典范。
3.教育思想的释放者。作为校长,马相伯亲自制定明确的办学方向及宏伟的课程设置规划。在创办震旦、复旦,包括后来筹建辅仁大学之时,他对学校如何立足、如何发展早就已经成竹在胸。他所追求的教育精神、办学思想直接影响着这些学校。同时,他的教育思想也潜移默化地浸润、滋养了一大批后起之秀,直接影响了后来许多高校的校风、学风。如: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追求“倡言求是,培育英才”的浙大校长竺可桢等。
校长是教师团队的主心骨,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履行职责的优劣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精神风貌,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走向。作为校长,释放思想就是释放能量,身体力行就是合力前行。对于这一点,马相伯称得上是优秀的践行者,无愧为“浇铸复旦精神的第一人”。
四、思想自由
马相伯学贯中西,精通七国语言,视野开阔,学识渊博。他也热切地希望学生们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做一个“博学笃志”、思想自由的时代开拓者。
1.从幼时培养、激发想象力。马相伯认为学生不能“规行矩步”,要有较强的思辨能力,甚或是有一点“白刃可蹈的反抗精神”。基于此,教育就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这一点很珍贵,必须要小心地从孩子的幼时培养。“富于幻想力的儿童便是他的天才之萌芽”,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十分小心地培养儿童的幻想力,利用他们这种幻想力发展他们创造的天才,对于儿童的发问绝对不可表示丝毫憎恶的态度,不可有丝毫憎恶的心情,应当小心地解答他们的问题,甚至,在成人为极无理由的问题,都要设法指导他们”(引自《一日一谈·儿童时代的幻想与儿童教育》)。
在马相伯看来,教育者只有细心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在尊重孩子主观想法的前提下进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这样一个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想象的源泉才不会枯竭和泯灭。
2.“打开门”读书。读书的意义是什么?马相伯在一封手札中写道:读书所以明理,明理则眼光大。有大眼光的人,往往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认识事物的范围宽广,理解事物的程度就深刻,处理问题的预见性就强,就会有独到的见解,有创造的灵感。那么,应该如何通过读书获得大眼光呢?他又说“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读书固然是能够让人获益的,但如果只是一味的“闭门”死读书,就会落入与世隔绝、远离时代的泥淖,这是要不得的。只有把书本知识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人获得非同一般的大眼光。书本之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其实也是一个大课堂,也是“读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思想的形成,是受到童年时代家庭教育影响的,而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对其影响尤深。马相伯在伊纳爵公学读书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放大了眼界。与中国传统的封闭、枯燥沉闷的私塾教育相比,伊纳爵公学的教育是开放、形式丰富、活泼自由的,教师们常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例如:参观上海租界洋行,参观停泊在上海的外国兵舰等。这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实践活动都是学生们极其感兴趣的,更能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思辨力、创造力。
3.注重日常规范。马相伯提倡学生思想自由,个性化的发展,并没有松懈对诸如做人、做事等细节方面的规范教育。因为,教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思想自由断不能放任自流,必须最终见诸行为。这就需要有一个“行为规范”。有了规范,学生的言行就有所遵循,进行教育和训练也就有了依据。
《复旦公学章程》对学生的言行举止、穿着卫生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上课勿淆乱声浪,唾涕不声扬,承以巾;上课时不得分心他事,私语匿笑;上课时内,若有戚友来访,不得出外招待;将食鸣铃,每桌坐满始举箸;当食须从容,以期有益卫生,食毕以次散,勿凌乱;饭后必游息半小时;平时衣服冠履,必整洁朴雅;凡故意违背规则,妨害校内风教者,及怠惰无行,丧失学生之资格者,酌量轻重惩戒。
显然,这些训规同我国的文明礼仪传统是相吻合的。这样,自由发展就有了一个收束,有了一个“度”,做到了有缓有急,有张有弛,寓大于小,由小及大。这种行为规范的反复教育和训练与个人的思想发展相辅相成,对学生成长而言无疑是受益终身的。
五、身心共发展
不可否认,在马相伯的教育价值取向中,或多或少存有“用”的因素。马相伯目睹了当时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备受欺凌。那个时代是一个严重缺乏人才的时代,国家的希望和前途在于人才。马相伯“设立学堂”的目的就是“救才”,“由浅入深,行远自迩,内之以修立国民之资格,外之以栽成有用之人才”(引自《复旦公学章程》),“救才”的终极目标则是达到国家“自强”。
出于这种“当下”的思考,马相伯认为学校有责任为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并为社会所用作好充分的准备。
1.强健体魄,坚韧意志。马相伯认为一个人要自立于社会,首先得有强健的体魄。一个人的发展,身体素质是基础,在此基础上的发展才是人性的、科学的发展。
他提出全面推行兵式体操。每天有人专门检查、计分,不得无故旷操。学生于右任回忆说:“诸同学戎服荷枪,行列整肃,俨然国家一正式军队焉。”通过日复一日的锻炼,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更培养了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了学生们自立自强的品格。
笔者曾对马相伯部分学生的生平作了一番有趣的比较,发现他们许多都有着强健的体魄,都是长寿者,如我国近现代着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开学术与自由之风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近代着名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教育家邵力子,着名数学家胡敦复,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当代着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等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马相伯这种“身心共发展”的“实用”思想以及后来复旦一以贯之、薪火相传的办学精神已经实实在在的影响了一批批学子。他们精力充沛,在人生道路上取得了非凡的业绩,这与他们在青年求学时期打下的扎实的身体基础是分不开。
2.崇尚自治自立。马相伯提倡学校放手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学校行政管理工作,比如食堂管理,宿舍管理等。还设立学生评议部,由学生公推评议员,让学生管理学生,参与同学纠纷处理以及其它学校事务管理。
“在校求学,必须手脑并用,研究与实验并重。能如是,然后乃能求得真的知识与活的学问”。马相伯认为,作为学生要想得到“真的知识与活的学问”,必须要能够做到独立自主地去思考和实验,唯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实际应用,以科学救国,以科学建国”。
这样,学生在未踏入社会之前,学校这个“小社会”就给了他们独立干练的精神,给了他们自治自立的能力。
总之,马相伯教育思想中的五种思想因素自然融合,互为渗透,虽然是形成于属于他的那个时代,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光彩不减,历久弥新。马相伯教育思想是深厚博大的,对后人而言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具体内容都是当代教育理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去思考,去实践。
上一篇:教育局“本土教育家研究”课题组开展“戴伯韬教育思想研讨”
下一篇:延陵镇2014年度政工培训名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