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贡江林
2016年6月
2016年6月
地名作为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政府行为、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信息资源。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地名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逐步显现出来,每年市两会对地名管理存在的问题都有议案建议,今年市百日整治活动也将不规范地名的清理整治列入其中。为此,4月13日林丹如副市长率市民政局盛建国局长等人赴昆山市,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昆山市地名设标、地名规划、地名命名等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经验做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地名标志及门楼牌设置方面的先进做法
昆山市地名标志牌的设置实行属地管理,由民政局负责指导,各责任单位具体执行,制作规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7733-2008,<地名 标志="">》为依据。具体如下:
1、要求各地各部门在设置、更换、移除地名标志前拟定方案,将地点、数量等内容报送民政局,经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2、在市主城区内统一采用“滚动”式“灯箱”形标志牌,滚动广告一面用于公益宣传,另一面出租做商业广告,弥补了标志牌的经费投入;城区外围统一使用“T”形标志牌,位置明显、导向准确且成本较低。
3、明确规定门牌号、楼幢牌号等由公安部门统一编制,编号方案征得市地名主管部门同意,制作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维修资金由所在地财政部门安排,门店改造装潢的门牌号标志,有城管部门责成店主负责恢复。
4、及时开展全市地名标志设置整治活动,进一步强调地名标志牌的设置样式、材质、尺寸等标准,对有路无名、有名无牌和非标路名路牌等情况进行清理整顿,有序的推进全市地名标志设置的规范化。
目前,昆山全市住宅区门楼牌等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化要求,使得地名标志设置村村有牌、路路有牌、户户有牌。
二、地名规划方面的创新做法
昆山市地名规划立足地方历史文化,服务经济发展,制定了科学化、层次化、系列化的目标,形成结构布局有序、特点清晰的地名体系;制定了通名、专名的使用规范、地名系列区块及采词的总体框架以及道路名称的规划方案等。对老城区的现存地名采取适度调整、改造等措施强化整体性和条理性;对新城区采取建设高度有序的地名网络,根据地理位置分布将新城区分成3块,各区块根据历史文化、功能特征等特点,规划形成了“山”、“水”等系列命名方案,如大学园区以“学士”、“博士”等命名,城南以“黄山”、“华山”等命名。这样的规划方案标新立异,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地名规范化方面的宝贵经验
昆山市民政局依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排除“开发商施压”、“领导意志”等干扰因素,严格落实地名命名、更名审批流程,从源头上实现地名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1、2010年颁布的《市政府关于印发昆山市地名管理规定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机关、企业和媒体等单位的公告、广告、牌匾、新闻用语、地名标志和地名标识等应当使用标准地名。此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公开宣传、使用未经批准的地名。
2、苏州市民政局联合公安局、住建局、城管局、宣传部、文广新局等8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建筑楼盘规范使用标准地名的通知》,着重处理开发单位对所开发的楼盘在宣传、广告,以及在楼盘现场、售楼处等区域设置地名标志、标识、围挡广告时使用“未批”、“不全”等违规地名,进一步推动城市地名标准化进程。
四、地名信息化方面的有效利用
昆山市民政局在完成国家地名数据库的录入的同时,与专业公司合作,以全市1:1000地图为基础,建成矢量化电子地图库,将地名数据与电子地图、多媒体资料连接,开发出集数据输入、统计分析查询、公交查询、结果输出打印等功能于一体的地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地名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得到提升,更好的满足地名公共服务需求。
以上是昆山市地名管理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及先进经验,在借鉴的同时我们还要结合本市实际,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逐步完善我市地名标志牌的设置。
1、重新制定道路标志牌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7733-2008,<地名 标志="">》为依据,兼顾道路质地、绿化带等可能对标志牌的设置造成影响的因素,制定出符合我市道路特征的道路标志牌新标准。
2、合理布局道路标志牌,一是要将有路无名的道路按程序命名;二是要对有名无牌的道路及时设标,并及时“查缺补漏”;三是要合理布局道路标志牌的位置,将“埋”在花草树木中的路牌更换位置,使标志牌位置明显、导向准确。
3、整合资源,联合城管部门共同参与设置道路标志牌,城管投入适当经费参与道路标志牌的设置,民政部门给予城管一定的标志牌广告份额,引导双方共同管理道路标志牌。这样民政部门减少了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城管部门也从中得到了广告资源,减少了其他户外广告上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是城市道路变的更加“干净”、“清爽”,实现了民政、城管及市民的“三赢”。
二、完成我市地名规划、建立地名数据库
1、规划部门在编制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时,将未来几年规划建设的道路、桥梁、河流等市重点工程的规划名称及时上报给市地名办,专业部门使用的地名名称,如学校、医院等,及时征得地名管理部门同意后,再进行审批。地名办根据项目名称,通过社会征集,专家组论证后及时公示,反馈给相关部门并建立地名规划数据“台账”。
2、一方面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为切入点,通过普查,将已消亡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彰显城市变迁特点的古地名保存下来,通过收集、整理、考证历史资料,采集尚未采用而需要保护的、具有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文化特征的地名;另一方面遴选兼以福、禄、寿、喜的美好意愿以及切合我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特点的地名,发动社会热心人士推荐,组织相关部门会同专家学者研讨论证,通过征集、遴选、编制三个阶段实施,将最后甄选出来的地名录入地名数据库。
三、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
按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江苏省关于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地名普查组发[2016]1号)文件要求,此次保护和整治工作从2016年3月份开始,到2017年6月结束,分五个步骤实施。
1、动员部署。按国家和省厅要求,围绕“美化地名使用环境,弘扬优秀地名文化”的主题,4月底前制定印发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顿不规范地名工作计划。
2、调查摸底。采取街镇搜集、实地走访、网上查找、开设媒体热线等方式,重点对路街巷名称、住宅区名称、地名标志设置进行拉网式调查摸底,分类梳理不规范地名情况,编制地名文化遗产初步候选名单,筛查不规范地名名单,拟定处理措施。
3、保护整改。nba 极速体育_nba直播吧极速体育_低调看直播市地名论证专家组负责评审地名、编制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制定不规范地名处理意见等工作,地名主管部门负责地名文化遗产的申报,负责牵头开展不规范地名的清理整治工作,按法定程序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更名,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4、建立长效机制。修改并重新出台我市地名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审批程序,规范管理措施;联合城管、公安、住建等部门出台规范使用标准地名的相关文件,从源头上遏制不规范地名的产生。
地名>地名>
上一篇:印发《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学习安排》的通知
下一篇: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相关新闻: